首页 > 最新动态 > 【会员动态】从香港立法会大楼扩建工程看大湾区城市楼宇建设与更新
最新动态
【会员动态】从香港立法会大楼扩建工程看大湾区城市楼宇建设与更新
2025-10-134
编者按:在鳞次栉比的香港城市天际线下,一座肩负法治使命的标志性建筑,以“搭积木”之巧思,完成了不加一寸土地、不离一寸原址的智慧生长,实现了一次对中国城市更新命题的深刻回应。从中集江门智能工厂到香港的精准组装,从政策多维推动到技术系统集成,这座大楼的每一处细节,都在无声诉说模块化建筑如何重塑效率、品质、协同与可持续的未如今,它的竣工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场宏大变革的起点。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中国建造”走向世界的底气。

近期,随着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特区立法会主席梁君彦,特区政府主要官员及立法会议员的共同见证,香港立法会综合大楼扩建项目主体工程正式竣工。这不仅标志着香港首个在既有公共建筑中成功应用“组装合成建筑法”(MiC)的扩建示范工程圆满落地,更是一次高密度城市更新模式的成功探索。

项目竣工仪式

这一中集模块化建筑参建的项目被立法会主席梁君彦在Facebook上盛赞“挑战巨大但成功交付”,背后折射的是中国模块化建筑技术的新高度。

作为全球领先的模块化建筑技术服务商和制造商,中集模块化建筑多年来积极与香港业界及政府有关部门交流互动,主动将自身近20年海外项目成功经验在业界广泛推介和倡导,为香港建筑业的“痛点”提供先进解决方案,更获香港首批「组装合成」制造商认证。

梁君彦议员参观中集模块化建筑工厂,并为香港立法会综合大楼扩建项目纪念牌签名

参观中集模块化建筑工厂时,梁君彦议员就已对公司实力表示高度认可,并称:“我对中集信心十足!”



梁君彦议员社媒截图



这一连串铿锵赞誉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匠心凝聚与技术创新所共同写就的坚实注脚。




























奇迹如何发生
不只是“搭积木”

位于港岛添马舰的立法会大楼,自2011年落成,便成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的首座专属建筑,见证了香港法治的稳步前行。然而,第七届立法会议席自70席扩充至90席后,办公空间紧张问题凸显。在土地资源极为稀缺的香港,征地新建几乎不可能。

项目的突破性解决方案令人惊叹:在原大楼三角形区域加建10层,高座顶部新增4层,不新增一寸用地。286个预制模块在江门精工制造,经海陆联运36小时内顺利抵港,现场实现快速精准组装。


这次在既有核心公共建筑上实施大规模模块化扩建,其技术难度与协调复杂性在业内更是极为少见。

香港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及政府官员、中集模块化建筑与总包方协兴公司代表等在立法会大楼前

为此,中集模块化建筑与总包方协兴公司团队精诚合作,克服重重挑战,交付结果亦令业界瞩目:相较传统建造,缩短50%工期、降低50%建造成本、降低 90% 施工噪音……这一连串数字背后,每一个环节都历经周密推演与反复验证,充分证明了中集模块化建筑技术在高难度城市更新中的可靠性与先进性,是一场建筑行业的深刻革命。




空间革命|“零拆迁”扩建模式

项目实现了真正的垂直扩建,为高密度城市提供了空间拓展新思路。相比征地新建,节省90%土地成本

技术革命|制造业精度赋能建筑业

中集将制造业的质控标准引入建筑领域:BIM建模预演精度达±0.5mm、焊缝合格率99.97%、色差控制ΔE<0.5(远超常规ΔE<1.5)。通过QR码全程溯源,实现了“建筑产品化”的品质飞跃。

管理革命|四维闭环监管体系

项目创新性地引入“总包自检+监理核验+第三方检测+IIA认证第四方审计”的监督机制,建立了前所未有的质量追溯体系。

绿色革命|静默施工的低干扰奇迹

在不影响立法会正常运作的情况下完成扩建,施工噪音控制在45分贝以下,建筑废料减少80%,展现了模块化建造在城市核心区的独特优势,以至荣获“HKQAA 2024宜居城市建筑贡献金章”。
































大湾区协同
建造新模式的价值发现

本项目最具启示性的创新,是中集以“大湾区制造+香港组装”的协同新模式,达成物流效率提升50%、供应链成本节约7,500万港元……每一个数字都印证了大湾区深度融合的巨大潜力。

中集模块化建筑江门旗舰制造基地

中集模块化建筑位于江门的旗舰制造基地,充分借助内地人才与材料成本优势,钢结构+混凝土结构模块年产量最高可达50,000单元;而落地香港之时,则严格遵循高标准工程管理和国际接轨优势,形成高效衔接与战略互补。

这一模式不仅有效应对了香港本地建筑业面临的高成本与空间局限,更为大湾区城市群提供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协作新样本。

立法会大楼平顶

将制造业基因深度融入建筑领域,中集模块化建筑具备多项核心能力:从BIM与深化设计无缝衔接的模块化生产,到依托全球采购网络与区域基地优势的供应链整合,再到跨地域、多工点的精准协作与流程管控——这些能力的系统性迁移与重构,正深刻改变传统建筑行业的竞争逻辑与发展格局。




























前瞻布局
模块化建筑政策东风已至

香港立法会项目的成功,不仅在于拓展出更多办公空间,更在于它印证了建筑行业走向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的可行路径,向行业释放出明确信号。

早在2017年起,香港特区政府连续八年将“组装合成建筑法”(MiC)技术写入《施政报告》,确立其作为重点推广建筑技术的地位;广州市则给予实施模块化建筑项目最高6%的不计容积率激励;深圳市亦在近日出台《深圳市推进模块化建筑发展行动方案(2026-2028)》,从战略层面全面助推技术落地。两岸政策联动,显示出大湾区在建造革新上的坚定决心。


当风口打开,当技术成熟度与成本经济性不断被实践项目验证,赢得市场信任,以往“造价高、不实用”的偏见正被打破。对于城市更新需求迫切的大湾区而言,这种高效、低碳、高质量的建造方式,恰逢其时。

香港立法会大楼扩建项目的意义,超越了一般政府工程的范畴。它犹如一幅微缩的未来建筑图景:更高精度、更短工期、更低碳排放、更强产业协同。

建筑产业的大转型已悄然开启。在这场由模块化赋能、区域协同发展的变革中,大湾区正以创新实践引领时代浪潮。而我们正在这一历史性机遇中,见证并参与“中国建造”金字招牌的又一次升级与闪耀。

(来源:中集模块化建筑)

图片
图片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