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中冶钢构设计研究院
依托十年技术沉淀打造的
AI知识库、施工力学分析系统、
生成式智能设计平台、AI投标辅助系统
正以"数据驱动+人机协同"重塑效率边界:
整合积累的347项专利、1076篇论文、
70余部标准被激活为"智能资产"
方案编制周期缩短40%
复杂力学分析计算准确率从92%提至100%
生成式设计建模从3天压缩至4小时
AI投标辅助破解海外项目软件壁垒
投标效率提升50%
实现从"技术沉淀"到"智能进阶"的跨越
让AI应用成为工程提效的"硬支撑"
01
AI知识库:
十年技术积累,构建企业级知识中枢
/ NEWS TODAY
核心优势:
把“隐性经验”变成“可复用的智能资产”
中冶钢构设计研究院的AI知识库绝非简单的“文件存档”,而是凝聚了2014-2024年技术精华的“智能大脑”:
? 覆盖全面:整合347项专利(从2014年“小角度交叉钢管混凝土柱内加劲相贯节点及制作方法”到2024年最新“活动看台”)、1076篇施工论文,以及GB50011抗震规范等70余部核心标准,形成“专利+规范+案例”三位一体的资源库;
? 应用灵活:通过DeepSeek平台实现“精准检索+关联推荐”——查询“门式刚架风荷载”时,不仅能调出GB51022规范原文,还会自动匹配嘉兴文化艺术中心大悬挑开合屋盖、厦门白鹭体育场等项目的应用案例,让新人也能快速复用资深工程师的经验;
?效能显著:方案编制周期缩短40%,技术决策响应速度提升60%,彻底告别“翻手册找参数、查案例靠记忆”的传统模式。
多个知识库
02
AI施工力学分析:
深耕施工力学分析,AI驱动效率与精度跃升
/ NEWS TODAY
核心优势:
让复杂计算从“人工堆砌”变为“自动化流水线”
AI施工力学分析模块
传统施工力学分析长期面临“建模耗时长、计算参数易出错、报告整理繁”三大痛点。中冶钢构设计研究院依托十余年工程经验,整合厦门白鹭体育场、沙特CEER工厂等数千项重大项目案例,形成覆盖施工力学分析、节点设计的超百万条结构化数据。结合AI技术重构分析流程,形成三大核心能力:
? 多方案并行计算:同时验证不同施工方案下脚手架在风荷载及地震荷载下的受力,效率较传统单方案逐步验证方式提升3倍;
? 全流程自动化:从胎架自动建模(输入尺寸即可生成线模),到Midas模型内力值自动提取,再到计算书智能生成(吊耳承载力、汽车吊接地应力等一键出报告),全程无需人工干预;
?零误差保障:通过算法自动校验参数逻辑,避免人工输入疏漏,某机场项目应用中,计算结果准确率从人工复核的92%提升至100%。
施工力学分析模块
03
生成式智能设计:
用“参数化建模”突破复杂结构设计瓶颈
/ NEWS TODAY
核心优势:
让“高难度建模”变得“简单可控”
AI生成式设计
弯扭构件、旋转楼梯等复杂结构,曾是建模效率的“绊脚石”。设计研究院的生成式智能设计平台,用技术创新打破局限:
? 参数化自动生成:输入核心参数即可自动生成符合规范的模型,某工业项目中,旋转钢楼梯建模时间从3天压缩至4小时;
? 自然语言交互:支持“用AutoCAD打开图纸并生成YJK计算模型”等语音指令,操作效率提升80%;
? 工程级可靠性:模型精度完全满足施工力学分析需求,已在广州白云机场航站楼、西宁曹家堡机场等项目中验证可行性。
04
AI投标辅助系统:
以“智能转换”成为海外项目“攻坚利器”
/ NEWS TODAY
核心优势:
让“跨软件协作”实现“无缝衔接”
AI辅助投标
海外项目投标中,“图纸格式不兼容、模型转换耗时长”曾是痛点。设计研究院开发的AI投标辅助系统,用技术打破软件壁垒:
? 全链路打通:实现AutoCAD与Tekla、Midas与Tekla等6类软件互转,模型转换准确率100%;
? 速度碾压传统模式:某东南亚钢结构项目中,CAD图纸转Tekla模型时间从4天缩至2天,投标效率提升50%;
? 成本优势显著:人力投入减少30%,且避免因人工转换出错导致的投标风险,成为海外市场竞争的“隐形护城河”。
AI投标辅助系统
从“经验依赖”到“数据驱动”,从“人工主导”到“人机协同”,中冶钢构设计研究院的AI成果,不仅是技术创新的体现,更彰显了“以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优势——既懂工程设计的深层逻辑,又能通过AI实现效率革新。
下一步,中冶钢构将
继续深化AI在
复杂结构优化智能施工模拟
等领域的应用
让每一项技术突破
转化为工程建设的“提质增效力”
为公司智能化升级
注入持续动能
(来源:中冶钢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