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建筑钢结构领域的女性同胞正以不凡的姿态绽放光彩。值此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举办了2024年度建筑钢结构行业巾帼模范推选活动,旨在展现行业女性的杰出风采。为此,特设“巾帼风采”专栏,对部分优秀女性的事迹进行展播,并号召广大行业女性以她们为榜样,汲取力量,共同推动建筑钢结构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以柔肩担重任,铸就钢构脊梁
赵秋红,致公党员,天津城建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深耕建筑钢结构领域二十余年,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攻克高层建筑抗震、绿色建材研发等关键技术,其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多个国家级重大工程,为“双碳”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曾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天津市首批“青年千人”、天津市钢结构杰出人才等荣誉,并获评天津大学“三八红旗手”。她以科技创新推动行业变革,以坚韧与智慧诠释‘巾帼工匠’精神,在钢铁森林中筑起安全与创新并重的丰碑。
求学之路:跨越山海,锻造国际视野
赵秋红的学术之路始于对土木工程的浓厚兴趣。早年间,在天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她远赴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结构工程专业潜心钻研。这段海外经历不仅让她掌握了国际前沿的钢结构技术,更培养了她对复杂工程问题的敏锐洞察力。博士毕业后,她受聘于美国田纳西州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并继续深耕钢结构领域。
海外十余年的学术积淀,让她既拥有国际视野,又深刻理解中国工程实践的需求。“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带着这样的信念,赵秋红于2012年回国,先后在天津大学、天津城建大学任教。她将海外所学与国内实际需求结合,聚焦高层建筑抗震与绿色建材研发,逐步成长为国内钢结构领域的领军人物。
科研攻坚:创新突破,守护建筑生命线
在科研领域,赵秋红的名字与“高性能抗震结构”紧密相连。她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攻克了波纹钢板剪力墙、不锈钢管混凝土组合桥墩等关键技术,产生经济效益超二十亿元。其成果获多项省部级奖项,彰显了她在行业内的技术引领地位。
学术成果上,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EI论文74篇,总他引超1700次,H因子达24,并担任国际权威期刊编委。学术成就之外,她更注重技术落地转化。以第一发明人身份获多项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这些专利技术被应用于多个城市地标工程。她的研究既扎根理论,又直击工程痛点,真正实现了“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用在民生中”。
教育深耕:以匠心育桃李,传承技术薪火
作为教育者,赵秋红始终将“育人”视为己任。她主讲的钢结构课程入选“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并开创全英文授课模式,成为留学生教育品牌的核心课程。课堂上,她擅长用工程案例串联理论,让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触摸到钢结构的生命力;实验室里,她带领学生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如今,她培养的百余名学子遍布设计院、高校和工程一线,许多人已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
跨界担当:链接全球,推动行业进步
赵秋红的脚步从未局限于实验室。作为天津市钢结构学会副理事长,她牵头制定行业标准,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同时,她活跃于国际舞台,担任美国结构稳定研究学会钢桥委员会副主席等职,促进中外技术交流。“中国钢结构需要更多话语权”,她始终以此为己任,在国际会议中为中国方案发声。
从青涩学子到行业楷模,赵秋红用半生时光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深刻内涵。她认为,钢结构的魅力在于,它既坚硬,又能在受力时展现韧性——女性亦是如此。在男性主导的工程领域,她以柔韧之姿,扛起技术突破与传承的重任,为无数后来者点亮了一盏明灯。如今,赵秋红依然奔波在教室、工地与实验室之间。她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个人奋斗史,更是一曲献给中国建筑钢结构行业的赞歌——在这里,每一份坚韧,都在构筑更加安全、绿色的未来。
★